![](https://10f9233da2.cbaul-cdnwnd.com/a5f7f19b550bee34ae1055d847d8924c/200000031-d568dd5690/S__31031355.jpg?ph=10f9233da2)
摘要
沿街叫賣的行動攤販在現今漸漸消逝,本專題以「台灣小吃」為主軸,藉拙趣的公仔及DIY的組裝,並搭配叫賣聲來重現早期巷弄氛圍,也希望喚醒每個人心中那段美好的年代記憶。
設計說明
早期台灣人民的生活是由行動攤販的沿街叫賣,來開啟忙碌的一天。
而叫賣的攤車大多以首要的民生需求「吃」為主,像是包子饅頭、枝仔冰、烤香腸、臭豆腐、燒肉粽等,行動攤販歷經了時代的變化目前正漸漸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以往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多以舊有的影像、文件做展示,不同於此,本專題設計以較創新的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特色。
以台灣小吃作為本專題設計的主軸,公仔帶入了故事性並以趣味造形呈現,將販賣類別置入頭部造形運用,例如:包子饅頭有包子頭、香腸伯有香腸嘴、肉粽有肉粽頭等。
另外攤販交通工具以雷雕製作成可DIY拆解組合的零件,藉由拼裝或彩繪增添動手的樂趣,並且加入攤販的叫賣聲來重現早期生活的氛圍。
在視覺平面繪製的方面,以樸拙的復古風,攤販的相關物品排列構成熱鬧的氛圍,貼近大眾又能感受到親切感。
希望藉本設計喚醒老一輩之間那份溫馨的記憶,也能讓年輕族群瞭解到早期的常民生活及那個遙遠年代父母們努力工作打拼的情景。